(相关资料图)
周一,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较上一期下降10个基点至3.45%,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变,为4.20%。
8月15日,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将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下调10个基点和15个基点至1.80%和2.50%,随后隔夜期、7天期、1个月期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均较此前下降10个基点。由于MLF利率是LPR的报价基础,因此MLF的调降直接指向了LPR的下调,但略超市场预期的是,在地产需求偏弱的背景下维持5年期以上LPR不变。
在弱复苏的前提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依靠适度的刺激政策来实现修复,因此,LPR的调降总体上符合了“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带动实体投资修复增长。但非对称降息下体现出的“克制”可能有更多政策考量。
一是新增房贷利率进一步压降的空间有限。根据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8%,其中6月为4.11%,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低位,且低于5年期LPR利率,这得益于2022年年底建立的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截至6月末,已有13个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但价格的下降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数量增长,今年4月和7月都出现了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负增长的情况,体现了地产端需求持续承压。再考虑到新增与存量房贷利率存在“套利空间”,推动居民主动去杠杆,如果新增房贷利率再次跟随LPR下调不利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5年期LPR的“按兵不动”或许在为存量房贷利率的调整预留空间。
二是出于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利润的保护。人民银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探讨了“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指出银行作为畅通实体经济需求的重要一环,在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可能的错配过程中需要预留足够的缓冲以应对风险。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为1.74%,连续两个季度跌破《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给出的合意净息差临界点1.8%。若LPR调降幅度较大,后续到期续作的中长期贷款重定价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盈利压力。与此同时,银行资产端的调整或许将告一段落,后续负债端(即存款利率)的下调有望兑现。
三是LPR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指向了后续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成本压力。据媒体报道,中央正考虑一揽子化债方案,监管部门已初步批复方案及额度,特殊再融资债券或在下半年重启发行,额度约1.5万亿。承接上述有关银行净息差的讨论,如果将有关的金融工具作为商业银行新增的资产补充,则较低的利率水平是推动债务化解的重要前提。
四是防范人民币汇率的超调风险。从外部来看,美联储的加息周期还难言结束,但出于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国内政策料将维持对流动性的呵护,中美利差倒挂的点位仍处于历史高位。监管曾多次强调,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非对称降息或许也考虑避免在短期内增加汇率的不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标签:
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