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上博讲坛|皇帝画作摹本,拿丝线做笔墨,这项艺术妙在哪里?

2023-04-08 13:09:59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片)

“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作为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庆典之际的重磅策划,年初引发观展热潮,这也是《莲塘乳鸭图》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场馆第一次与观众见面。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于颖在昨晚“上博讲坛”第三季第八讲中,为大家讲解缂丝这项用丝线来“画”花鸟山水的艺术之精妙。

缂丝是织造工艺中的一种,可以两面看。缂丝书画艺术于宋徽宗和高宗年间发展到顶峰,成为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于颖分析,缂丝画与绘画创作过程相比较而言,绘画能全局把控敷色,更可以层层铺染,而缂丝画作只能依着织造顺序由下而上,经纬相错。造型和色彩的实现过程是一丝一纬顺序累加,细致入微地一次织就,不能反复,所以完成作品难度显然高于画作。其次,绘画调色取决于色墨调色和水墨自洽自如的能力,一旦落笔渗透纸张,色泽就稳定下来。而丝色却还有与之相比更胜一筹的奇特调色原理——丝的折光和衍射形成的动态变化。随观察角度变化,人们能感受到缂丝画面因光线变化带来的闪烁,显得画中禽鸟尤其真实。艺人能利用丝线的光学特性,控制丝线的方向,微调出无穷变幻的色彩,做到缂成的花鸟活灵活现,从而超越了绘画艺术。这也是宋徽宗之所以推崇缂丝与书画相结合的初衷,他观测到缂丝技艺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了可超越笔墨的创作空间。

于颖分析,朱克柔缂丝作品的经线密度26—28根/厘米,纬线密度80—140根/厘米,织成后生丝双股加捻的原白色经线被高密度纬线覆盖后不显露。超细超韧和优美色泽的丝线极为难得,缂丝所用的蚕丝必然是既极为纤细又韧性俱佳的优等品,还有一系列的治丝、染整工艺都是顶配,如此才能保证画面色彩过渡细腻真实,晕色自然得体。

缂丝画面上花、草、树、石、鸟、虫等主题不同,织入的纬线变化也采取不同配色、捻度、细度和密度的“合花线”。两根不同颜色的色纱分别加弱捻之后,再通过加捻合为一根丝线。合花线属于模仿笔毫沾色混色的原理,将丝线也进行配色合色。比如,在《莲塘乳鸭图》中湖石色彩细腻变化之处所用蓝白合花线就分为多个层次,不同组合:浅蓝和白、蓝和白、深蓝和白、浅蓝和深蓝等。四组不同合花线再以长短戗缂相互融合,缂出晕色渐变自然和顺的效果,局部纬线密度高达120—140根/厘米。而湖石的浅色部分,如白色、浅蓝部分缂织所用的纬线略粗,局部纬线密度稍低,在100—120 根/厘米。朱克柔在缂织《莲塘乳鸭图》的过程中亲自调配色纱,并未借他人之手。她在缂丝前,曾以笔墨勾勒轮廓白描于经线之上作为稿本,这个白描线也是整个画面中,她在划定回纬时需要刻意保留的“刻”痕。她尽可能舍去画面中因“通经回纬”这种工艺留下的小孔眼或是裂开的细缝,这也是朱克柔在敬业传承之外的扬弃。(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